查看原文
其他

叮!实验室上新啦|我校地震科普实训室正式揭牌

学校实验室上新啦 南外高级中学 2022-12-05

11





12月28日,南外高级中学地震科普实训室基地举行揭牌暨移交仪式,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和地质灾害处邹从学处长、市应急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张德松主任、南外高中校长冯大学等出席仪式。


该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将大力推动学校地理学科的发展,促进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未来在地理组成员共同努力,带领学生突破传统地理课堂,提升地理实践力与创造力。



地震科普实验室正式揭牌


按照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对地震知识的认识,南外高中与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合作建设南外高中地震科普实训室。


经6个月筹建竣工的地震科普实训室利用沉浸式多媒体融合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获得互动式体验,室内建有VR体验、地震知识抢答系统、显微镜观测(配岩芯切片)、地震模型透明屏、地震波演示、烈度体验以及地震科普展板等,是学生学习抗震防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场所。




揭牌仪式上,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和地质灾害处处长邹从学寄语南外高级中学,会同市应急指挥信息保障中心,把实训室打造成面向中小学生宣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前沿阵地和创新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城市公共安全, 同时,以此为基础和契机,积极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市应急指挥信息保障中心主任张德松提出,南外高中要利用好科普实训室,激发中学生学习了解地理、地震及地质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





让地理学习更加自主开放


地理是一门研究山川河湖、风云雨雪、人文民俗,探索天、地、人、时的客观规律,以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途径为宗旨的基础学科。然而高中生学业紧张,不容易到远的地方进行研究。


本次地震科普实训室的建设与运行,搭配2019年建成的地球环境实验室,将带领学生突破传统地理课堂,帮助学生将书本里的各种原理转化为能够理解的直观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索力、创新力、实践力。




地理科组刘静老师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实训科普室演示构造运动的地理过程,学习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例如青藏高原内部西宁盆地的形成,地壳分别发生上升和下降运动,利用实验室可以直观演示。另外,实验室可以与时俱进丰富教学资源,与学校正在建设的情境教学资源库相得益彰,这是利用智慧教育开展地理情境教学实践的研究样板。


再比如,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持续北移导致的造山运动,对地中海、黑海的演化起了关键作用,这个地理过程都可以用实验室呈现,学生可以根据模拟现实的地理过程演示,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一步分析构造运动对该区域地貌、气候、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




助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效益,地理组表示将秉承“服务教学,鼓励创新,忠于实践”的理念,结合实验室的设备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除了开发有关构造运动和环境问题的地理实验课程以外,教师还可以自主设计地理实验,并规划有关山岳、海岸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


校本课程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综合实践等四大类选修课,能很好地适配实验室的各种设备,也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兴趣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播下创新的种子 走科学特色的高中之路


地震科普实训室是继2020年Fablab智造实验室、地球环境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三大科创实验室后的又一高端实验室。为学校地理学科的日常教学带来效益之余,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的动力和活力。




“有人问建那么多实验室,初衷是什么?目的就是想借助这些创新实验中心,让学生在中学阶段,能接触到科技前沿领域,种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其背后有两个思考:一是让中学生有更多机会领略高端实验室。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拓展自己的兴趣,更是为了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培植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认为,理科课程最好都要在实验室中学。二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各个实验室去‘泡一泡’。16 ~ 18 岁的学生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时期,也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这颗‘种子’,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让学生从这里起步,走上了从事科技创新的学术之路。”南外高级中学校长冯大学表示,“实验室建设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用来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发挥科普实训室效用。”








图文:地理科组

编辑:办公室

审核: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